從Intel到Google
從Intel到Google、從硬體工程師到軟體工程師,工作上很多事情變得不一樣,有些到現在還是不習慣。 以下列出幾點比較不一樣的,也給那些考慮來灣區工作,或從硬體轉軟體的人參考。
Intel有許多工作上的術語,譬如我們記憶體部門常用、我還記得的就有:BKM(Best Known Method)表示已知最佳解、POR(Plan of Record)表示記錄上同意的事、DPM(Defect per Million)表示缺陷密度、ECC (Error Correcting Code) 用在可以修復錯誤的演算法,ESD(Electrostatic Discharge)會傷害電路的靜電放電、LBA (Logical Block Addressing)記憶體地址、MLC(Multi-level cell)可以儲存更多訊息的記憶單元等等。我入職以來就有一個縮寫名單,遇到不知道的就放進去,到我離職的時候那個名單少說有100個縮寫。除了這些專業術語以外,還有許多產品代號以及實驗流程代號,整個投影片下來就像天書一樣,對新人十分不友善。
除了縮寫很多以外,檔案文件以及數據也很多。一有新的公司產品資訊、重要會議資料、或工廠報告等,我就會覺把這些重要資訊截圖,貼到自己的Microsoft OneNote記事本,分門別類,以後方便搜尋。後來組上想要找什麼東西就會來問我,這個好幾GB的記事本也成為組裡傳家之寶。有一次我的電腦汰換,這個傳家之寶在雲端裡不翼而飛,同事馬上建議Escalate,把問題往上報告,一定要找回資料。
實驗數據的話,通常就只能放在伺服器的硬碟裡。硬碟的空間是固定的,三不五時就爆滿。資料要滿到溢出的時候,大家就會收到IT的信,哀求大家把不要的數據刪除,並把罪魁禍首:放最多檔案同事的名單公布出來。說起來有趣,當時的數據幾乎都是Excel試算表,被壓縮在zip檔案裡。要數據的人自己去複製下來,解壓縮後在試算表裡畫圖。後來高層決定,我們應該把數據雲端化,要有一個統一的介面瀏覽數據,未來搞不好可以用個AI來幫大家分析數據。這個決定可是打破了歷年來大家的作業流程,大家一開始也覺得不錯,不用在用Excel畫圖、剪剪貼貼跟大家分享,紛紛表示同意。直到真的實現時,一群在Intel工作十幾年的老屁股,發現要重新學習操作介面,在網站上找資料畫圖,表示門檻太高,抗議聲不斷。另外,大家也抱怨很多Excel比較特別的函數,網站上也沒有。後來這個Migration(升級)實質上失敗,大家心照不宣,偷偷的計算那個主管的責任最大。那已經在雲端的資料怎麼辦?因為組裡只有我會寫程式,主管給了我一個任務,要我寫一個「zip下載工具」,也就是一個exe檔案。同事點開這個exe後,輸入想要的實驗數據,我的工具就會從雲端把資料抓下來,生成一個zip檔案。所以繞了一大圈,zip檔案還是大家的最愛,離不開在Excel裡做圖。
進了Google以後,不能再用微軟Excel或OneNote等等,我還很好奇大家是怎麼作筆記的?後來才發現Google果然是Google,要資料去Google就好,不太需要特別紀錄什麼。大家的投影片和會議報告,如果有權限的話都可以搜尋的到。所有數據也是在雲端,沒有人在用試算表做圖,大家都是在雲端上畫圖做報告。甚至是員工的寫程式時間、資歷、提交多少程式,到YouTube網站的各種服務,每秒鐘幾百萬的使用率等資料,在雲端上都找得到。唯一搜不到的就是具有機密性質、會影響股價的YouTube使用人數和收入等等。所以跟Intel比,工作型態天差地遠,在Google的工作都可以在雲端上解決。